亚马逊 FBA 多重新规密集落地:“部分退款” 解退货痛点,清货捐赠调整引卖家成本考量

Lynn
2025-10-09
旺季前夕,亚马逊再度抛出 FBA(亚马逊物流)新政组合拳,既推出覆盖多站点、取消价格门槛的 “部分退款” 功能以缓解卖家退货难题,又对批量清货与捐赠计划进行调整,从售后到库存管理全面重塑规则,给跨境卖家带来新机遇的同时,也提出了成本控制与运营优化的新挑战。

核心新政一:“部分退款” 功能升级,多维度破解退货 “老大难”

长期以来,退货处理一直是跨境卖家的成本重负 —— 仓储费、移除费、逆向物流费叠加,往往让低价商品陷入 “退货即亏损” 的困境。此前亚马逊虽于去年 7 月推出 “仅退款” 功能,允许售价低于 75 美金的商品直接退款并让买家留货,但高客单价商品始终无法享受该权益,被卖家诟病 “只止一半痛”。
此次上线的 “部分退款” 功能,堪称对 “仅退款” 的全面升级,核心优势集中在三方面:
  • 覆盖范围大幅扩展:不再局限于美国站,欧洲五国(英国、德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)同步上线,惠及更多跨站点运营卖家;

  • 价格门槛彻底取消:75 美金的限制成为历史,从几十美金的小商品到数百美金的高客单价产品,均可适用该功能;

  • 品类限制进一步放宽:除危险品、卫生用品及平台明确标注的不可退货商品外,召回品、礼品卡、大件货等此前难以处理的品类,均被纳入 “部分退款” 适用范围。

为避免功能被滥用,亚马逊同步设置 “安全阀”:仅向无滥用退货历史的买家显示 “部分退款” 选项,每笔请求需经平台结合买家资料与消费记录自动审核;同时赋予卖家更高自主权,可自主决定是否开启功能、在哪些 ASIN(亚马逊标准识别码)启用,以及设置具体退款比例。
从行业逻辑来看,这一调整既是亚马逊对 “成本与体验” 的双重优化 —— 帮助卖家减少退货损耗,为买家简化售后流程,也是应对跨境平台竞争的必然选择。在 Temu 等平台大力推行 “退款不退货” 模式的背景下,“部分退款” 通过更灵活的规则,为亚马逊在旺季留住用户、稳定卖家群体提供了支撑。
不过,卖家需警惕潜在风险:使用 “部分退款” 的订单仍会计入 ASIN 的平均退货率,若退货率过高,可能触发商品详情页的 “高退货率” 标签。尽管无需额外付费,但数据层面的波动可能影响 Listing(商品详情页)权重与流量,如何在 “降低退货成本” 与 “维持商品表现” 间找到平衡,成为卖家运营的新课题。

核心新政二:清货与捐赠计划 “强绑定”,卖家库存管理迎考验

除售后规则外,亚马逊自 9 月 30 日起对美国、加拿大站点的 FBA 批量清货计划与捐赠计划进行调整,且目前新规已全面生效,直接影响卖家未售与不可售库存的处理路径。

批量清货计划:未售库存默认自动清货

此前需卖家主动申请的批量清货计划,现改为 “自动触发模式”:卖家库存中未售出、不可售的商品,将由亚马逊自动纳入清货流程,卖家可获得商品售价 5%-10% 的回收价值,相应费用从账户中直接扣除。
值得注意的是,若卖家未在 9 月 30 日前修改后台 “可售商品 / 不可售商品自动设置”,系统将默认其注册该计划;后续虽可手动退出或调整,但被动清货仍可能带来利润压缩风险。业内分析指出,该规则的核心目的是帮助亚马逊快速释放仓储空间,缓解旺季库容压力,对卖家而言,清货更多是 “止损” 手段,回收价值有限且需承担费用,若缺乏主动管理,易导致利润进一步缩水。

捐赠计划:强制纳入且不可退出

相较于清货计划的 “半强制”,捐赠计划的规则更为严格:自新规生效起,所有卖家被强制纳入该计划,且无法主动退出 —— 即便此前已退出,系统也会自动恢复生效。亚马逊会将卖家部分库存用于公益捐赠,但即便库存被捐赠,卖家仍需承担清理费用,这一 “成本不减免” 的条款引发不少卖家争议,有卖家表示 “若免移除费,捐赠愿意配合,但现有规则下成本未降反增负担”。

卖家应对建议:主动调整设置,提前规划旺季库存

从此次 FBA 新规整体逻辑来看,亚马逊一方面通过 “部分退款” 为卖家提供售后优化工具,另一方面通过清货、捐赠计划强化库存流转效率,但其核心成本仍由卖家承担。对此,业内人士建议卖家从两方面着手应对:
  1. 优先优化 “部分退款” 使用策略:结合 ASIN 的退货率、利润空间设定合理退款比例,避免因过度使用导致 Listing 表现波动;同时利用多站点覆盖优势,针对欧洲站高客单价商品重点测试功能效果,降低退货成本。

  2. 紧急检查库存设置:针对清货计划,对可售库存谨慎开启自动清货,优先通过促销、站外引流等方式主动消化;对不可售库存,若回收价值低于移除成本,可提前手动移除,避免被系统自动清货或捐赠;同时记录清理费用明细,纳入整体成本核算体系。

旺季将至,亚马逊新政的密集落地既为卖家提供了降本新路径,也暗藏运营风险。对跨境卖家而言,唯有快速适应规则、主动优化策略,才能在平台政策变动中把握机遇,减少被动成本损耗。


分享